水玻璃在耐火纤维中的应用有哪些
水玻璃在耐火纤维中主要有以下应用:
作为粘结剂:水玻璃是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关键结合剂,能有效增强耐火纤维的结构强度,使耐火纤维中的颗粒均匀分布,提升整体稳定性。在硅质、粘土质、高铝质及碱性耐火纤维中都可发挥粘结作用。不过,由于高温下Na₂O等会引起硅酸铝耐火纤维过早地产生析晶,从而破坏纤维结构,所以其使用温度一般不得超过900℃。
提高防水抗渗性能:水玻璃与水性酚醛树脂可形成致密且柔韧性高的粘合膜层,利用粘合膜层阻隔水汽的渗透,有效提高耐火纤维制品的防水抗渗性能。例如在硅酸铝棉毡中,水玻璃与水性酚醛树脂能够形成互穿三维网络结构,促使粘合层成膜后更为致密、交联密度上升,从而使得水难以渗透粘合层。
提升抗热冲击性能:水玻璃在高温下分解形成硅酸盐保护层,减少热冲击对耐火纤维的直接损害,同时还能防止材料氧化,延长耐火纤维的使用寿命。
以下从不同维度详细分析添加量对性能的具体影响:
一、对力学性能的影响:强度与韧性的平衡
常温强度的变化
低添加量(<5%):水玻璃未形成连续粘结膜,仅在纤维表面或缝隙处局部粘结,耐火纤维制品的常温抗折、抗压强度较低,易松散断裂,难以满足成型和搬运需求。
适宜添加量(5%-15%):水玻璃均匀覆盖纤维表面,通过硅氧键(Si-O-Si)交联形成连续且致密的粘结网络,将离散的耐火纤维(如硅酸铝纤维、莫来石纤维)牢固粘结,常温强度随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升(抗折强度可提升30%-50%),同时保持一定韧性(避免脆化)。
高添加量(>15%):过量水玻璃会在纤维间隙形成厚重的硅酸盐胶层,导致制品刚性增加、韧性下降,受外力冲击时易因“应力集中”断裂;且胶层干燥后可能产生收缩裂纹,反而降低整体强度。
高温强度的变化
低温(<600℃)时,水玻璃粘结膜未分解,高温强度随添加量增加而提高;
中高温(600-900℃)时,水玻璃中的Na₂O逐渐析出并与耐火纤维(如硅酸铝)反应生成低熔点硅酸盐(如钠长石,熔点约1100℃),过量添加会导致粘结相提前软化,高温强度下降(尤其添加量>12%时,900℃抗折强度可能降低20%以上)。
二、对耐高温性能的影响:耐火极限的关键因素
耐火温度的降低风险
水玻璃中的Na⁺是“助熔剂”,过量添加会导致耐火纤维在高温下发生晶相转变加速和低熔相生成:
对硅酸铝纤维(长期使用温度1000-1200℃),Na⁺会促进莫来石相(3Al₂O₃・2SiO₂)向低熔点玻璃相转化,当添加量>10%时,耐火纤维的长期使用温度可能降低50-100℃。
对高铝纤维(Al₂O₃>60%),Na⁺的负面影响稍弱,但添加量>15%时,仍会导致高温下纤维结构酥松、强度骤降。
热稳定性的变化
适宜添加量(5%-10%)时,水玻璃粘结膜可缓冲纤维受热膨胀的应力,提升热稳定性;
过量添加(>15%)时,高温下硅酸盐胶层收缩率增大,与耐火纤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加剧,易产生裂纹,导致制品在反复热冲击后分层脱落。
三、对功能性的影响:抗渗性与耐腐蚀性
防水抗渗性能
低添加量(<8%)时,水玻璃未完全覆盖纤维表面,孔隙率高,抗渗性差;
适宜添加量(8%-15%)时,水玻璃形成连续的硅氧烷膜,填充纤维间隙,防水抗渗性显著提升(吸水率可降低40%-60%);
过高添加量(>15%)时,胶层过厚易因干燥收缩产生微裂纹,反而使抗渗性下降(尤其在冷热交替环境中)。
耐化学腐蚀性
水玻璃形成的硅酸盐膜对酸性介质(如SO₂、HCl)敏感,过量添加会增加制品的“酸蚀风险”:酸雨中的H⁺会与硅酸盐反应生成可溶性硅酸钠,导致粘结层溶解,强度丧失。因此,在酸性环境中使用时,添加量需严格控制在<10%,并可配合耐酸涂层使用。
四、对工艺性的影响:成型与干燥
成型性
添加量不足(<5%)时,纤维粘结力弱,制品易变形、脱模困难;
添加量适宜(5%-15%)时,浆料流动性好,纤维分散均匀,成型后形状稳定;
过量添加(>15%)时,浆料粘度骤增,纤维易团聚,导致制品内部密度不均,出现“结团”或“空洞”缺陷。
干燥性能
水玻璃含结晶水,添加量越多,干燥时间越长,且易因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表面开裂(尤其厚度>50mm的制品)。因此,高添加量制品需采用梯度升温干燥(从50℃逐步升至120℃),增加工艺成本。